链霉亲和素结合物

免疫组化在应用免疫学中有哪些作用?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 中文名

  • 免疫组化

  • 外文名

  • immunocytochemistry

  • 应用

  • 免疫学基本原理

  • 称为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目录
  1. 1基本原理

  2. 2分类

  3. 3作用

  4. 标本

  5. 抗体

  6. 常用染色方法

  1. 4操作步骤

  2. 操作步骤

  3. 化染色步骤

  4. 5判定分析

  5. 6意义

  6. 免疫组化镜检

  1. 细胞凋亡检测

  2. 关于掉片

  3. 7经验总结

  4. 实验为例

  5. 免疫个人感悟

免疫组化基本原理

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的抗原物质。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出来,以其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1]

免疫组化分类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这些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如下:

1.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以确定组织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

2.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是目前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位或定性研究.

3.免疫胶体金技术

就是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的能特异性的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多用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的定位研究.[1]

免疫组化作用

免疫组化标本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切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免疫组化抗体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免疫组化常用染色方法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一免疫组化(SP法)操作步骤

1.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如需抗原修复,可在此步后进行

2.缓冲液洗3min/2次。

3.为了降低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造成的非特异性背景染色,将切片放在HydrogenPeroxideBlock中孵育10-15分钟。

4.缓冲液洗5min/2次。

5.滴加UltraVBlock,在室温下孵育5分钟以封闭非特异性的背景染色。

(注:孵育不要超过10分钟,否则会导致特异性染色降低。如果一抗的稀释液中含有5-10%正常羊血清,这一步可以省略。)

6.缓冲液洗5min/2次。

7.滴加一抗工作液37℃孵育1-2小时。(具体孵育时间和温度由试验者最终决定)

8.缓冲液洗5min/2次。

9.滴加PrimaryAntibodyEnhancer(增强子),在室温下孵育20分钟。

10.缓冲液洗5min/2次。

11.滴加HRPPolymer(酶标二抗),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

(注:HRPPolymer对光敏感,应避免不必要的光暴露并储存在不透明的小瓶中。)

12.缓冲液洗5min/2次。

13.向1mlDABPlusSubstrate(或AECPlusSubstrate)中滴加1-2滴DABPlusChromogen(或AECPlusChromogen),混匀后滴加到切片上,孵育3-15分钟。(具体时间由染色深浅决定。)

14.自来水充分冲洗,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⑴、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⑵、3%H2O2室温孵育5-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⑶、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x2(如需抗原修复,可在此步后进行)。

⑷、5-10%正常山羊血清(PBS稀释)封闭,室温孵育10分钟,倾去血清,勿洗。滴加一抗工作液,37℃孵育1-2小时或4℃过夜。

⑸、PBS冲洗,5分钟x3次。

⑹、滴加适量生物素标记二抗工作液,37℃孵育10-30分钟。

⑺、PBS冲洗,5分钟x3次。

⑻、滴加适量的辣根酶或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工作液,37℃孵育10-30分钟。

⑼、PBS冲洗,5分钟x3次。

⑽、显色剂显色3-15分钟(DAB或NBT/BCIP)

⑾、自来水充分冲洗,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免疫组化化染色步骤

冰冻切片4-8μm,室温放置30分钟后,入4℃丙酮固定10分钟,PBS洗,5分钟x3,用过氧化氢孵育5-10分钟,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免疫组化判定分析

免疫组化染色(IHC)免疫组化染色(IHC)

从实验结果而言,免疫组化技术服务主要涉及抗体实验结果的描述与分析,图片的确定与选取,相关数据的提供,上述工作是免疫组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严格的实验设计,标准的实验操作,专业化的结果分析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这点对于形式为腹水,上清,培养液之类的抗体显得更为重要。关于上述服务内容应该在实验开始前由双方明确,一般而言,客户方实验前应提出需要什么样的结果与分析,例如是简要还是详细的描述实验结果,需要实验数据否,图片的数量与规格等。如果为双盲试验或有第三方参与,则事先申明。

免疫组化意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出现,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在常规肿瘤病理诊断中,5%-10%的病例单靠H.E.染色难以作出明确的形态学诊断。尤其是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的鉴别诊断时,准确率可达50%-75%。

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⑵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⑶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

⑷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组织学分类,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应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

⑸发现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

⑹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镜检

在镜检前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查询抗体的表达部位:细胞间质、细胞膜、细胞浆、核膜、细胞核以及在其中的多个部位表达(如:MPO抗体表达在细胞膜、细胞浆、核膜、细胞核上)和表达组织(如:VWF抗体在血管壁上表达,呈现环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先在4倍镜下查找组织及其范围,然后查看整个组织确定阳性产物的表达部位,然后将阳性产物表达部位置于视野正中央,换高倍镜观察。

免疫组化细胞凋亡检测

细胞凋亡原理:正常凋亡细胞通过检测凋亡细胞DNA片段进行染色,正常的、人为造成凋亡的细胞很少能够被染色。以甲基氯复染,便于从形态学上分辨评估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

首先确定目标凋亡细胞的组织部位(如眼球组织,由于玻璃体结构内没有细胞核,因此看不到凋亡,在整个组织的最外面有单层视网膜细胞,因此只能在最边缘查看凋亡细胞的阳性产物)

免疫组化关于掉片

HE、Masson、番红O、Nissl、Mallory等染色方法很少有掉片现象;免疫组化和细胞凋亡检测我们采用专门购买的防脱片,由于整个实验流程比较长,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掉片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容易掉片的组织,如:骨组织、脑组织、皮肤组织等掉片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

做过病理实验的人都知道,实验看似容易,但真想把它做好,还是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去积累和摸索经验。我从事病理实验已有6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做过许许多多病理相关实验,刚开始啥也不懂,一味按照网上操作流程来做,但做的结果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最终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学习,从一些在论坛内学习、请教,并结合实践操作,我经历了初级——查找资料和摸索方法;中级——问题求助和不断总结;高级——难题解答和经验分享这三个阶段,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免疫组化实验为例

从我接触的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发现,他们的确是免疫组化“新手”,他们只注重如何做和最终的结果,但对为什么这样做不太感兴趣。他们常按照网上所说的方法,摸索好的抗体浓度和条件后做出很漂亮的染色结果后,他们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了,结果不求上进,更换一种新抗体后或实验出现异常结果后就很难做出来了。当然,免疫组化对于我来说,做过很多,但也不能说什么都会,只不过我做的多了,失败多了和思考多了,可能比新手多了解一些其中的诀窍,拿来与大家进行分享。此外,我个人经验不可能面面俱到,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手一起分享、纠正和补充。在这里,我需要感谢中华病理网、丁香通、小木虫论坛给我很大的帮助,还有上海舜田生物技术人员老师给我实验很多指导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免疫组化免疫个人感悟

1、其实免疫组化,我个人感觉方法和操作都不是很难,关键是结果出现异常时该如何去解决?我认为首先需要掌握好免疫组化实验的原理,知道每一个操作步骤的目的,这样你才能大胆地去改革和纠正一些错误的步骤,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比如温度有4℃、室温、37℃。我推荐4℃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定位和定性是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位较直接准确、定性灵敏度高,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我发现许多研究生把网上或者说明书摸索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失败往往促进你去思考试验原理和过程,成功有时也让自己很自傲。

6、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7、实验方法需要动手和动脑。经过了反复的动手和动脑,把理论原理运用于实践,在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理论知识中去解决,最终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必要时去各大论坛或者一些知名公司寻求帮助,个人感觉上海舜田生物技术支持不错,服务质量也很好。

下面先介绍下免疫组化的概念和常用方法,以便让大家对免疫组化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概念和常用方法介绍

1、定义

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分类

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

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合物链接,如即用型二步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高的组织抗原检测。

4、目前几种常用免疫组化方法简单介绍

1)免疫荧光方法

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

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于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该方法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是: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标记方法,且随着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在不断提高,使用也越来越方便。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有ABC法、SP三步法、即用型二步法检测系统等。

3)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这样一种特殊的金属颗粒作为标记物。胶体金是指金的水溶胶,它能迅速而稳定地吸附蛋白,对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则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能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就能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有不同大小的颗粒,且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所以免疫胶体金技术特别适合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定位研究。由于胶体金本身呈淡至深红色,因此也适合进行光镜观察。如应用银加强的免疫金银法则更便于光镜观察。

5、被检测的物质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6、特点

1)特异性强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化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2)敏感性高

在应用免疫组化的起始阶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有直接法、间接法等敏感性不高的技术,那时的抗体只能稀释几倍、几十倍;现在由于ABC法或SP三步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这样高敏感性的抗体抗原反应,使免疫组化方法越来越方便地应用于常规病理诊断工作。

3)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该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可在组织和细胞中进行抗原的准确定位,因而可同时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这样就可以进行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对病理学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7、从蛋白水平检测角度,免疫组化技术与WesternblottingELISA的异同

1Westernblotting

蛋白质免疫印迹,也是利用抗体抗原反应原理,结合化学发光等技术来检查组织或细胞样品内蛋白含量的检测方法。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定量可能更加准确;当然Westernblotting也可定性和定位(通过提取膜蛋白或核蛋白、胞浆蛋白分别检测其中抗原含量,进而间接反映它们的定位),但敏感性远远低于免疫组化技术。

2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利用抗体-抗原-抗原结合反应原理来检查体液或组织匀浆中蛋白含量的检测。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定量最准确,是分泌性蛋白检测首选方法之一。

下面介绍下免疫组化方法的具体实验流程步骤。

实验流程简介

一、SP三步法

1)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0.3%或3%H2O2去离子水(无色液体)孵育10-30分钟,以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3)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

4)候选步骤:采用抗原修复:微波(建议30分钟内4次中火)、高压、酶修复方法。自然冷却,再用3分钟×3次.

5)血清封闭:室温15-30分钟,尽可能与二抗来源一致。倾去,勿洗。

6)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37℃孵育2~3小时或4℃过夜(最好复温)。PBS冲洗,3分钟×5次。

7)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或37℃孵育30分钟-1h。

8)PBS冲洗,3分钟×5次。

9)滴加SP(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室温或37℃孵育30分钟-1h。10)PBS冲洗,3分钟×5次。

11)显色剂显色(DAB等)。

12)自来水充分冲洗。

13)可进行复染,脱水,透明。

14)选择适当的封片剂封片。

二、即用型二步法

1)脱蜡、水化组织切片。

2)根据所应用的一抗的特殊要求,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处理。

3)0.3%或3%H2O2去离子水孵育5分钟-30分钟,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PBS或TBS冲洗。

4)滴加一抗,室温或37℃孵育30~60分钟,或4℃过夜,PBS或TBS浸洗3分钟×5次。

5)滴加enhangcer增强剂,37℃30min,PBS或TBS浸洗3分钟×5次。

6)滴加通用型IgG抗体-Fab段-HRP多聚体,室温/37℃孵育30分钟-1h,PBS/TBS冲洗,3分钟×5次。

7)应用DAB溶液显色。

8)蒸馏水冲洗、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三、免疫荧光技术(略)

1、酶免疫组化的关键环节

1)标本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①防止标本从玻片上脱落;

②除去妨碍抗原-抗体结合的类脂,使抗原抗体结合物易于获得良好的染色结果;

③固定的标本易于保存。固定剂的选择一般用4%多聚甲醛,但睾丸组织、眼可能要选用Bouin’s液或mDF液效果较好。

2)脱水、石蜡包埋和制片

脱水用梯度乙醇(由低到高)充分脱水、对组织要完全浸蜡、切片时刀片要干净和锋利。否则,容易裂片和脱片等。

3)脱蜡和水化

这是为了后面的抗体等试剂能够充分与组织中抗原等结合反应。脱蜡可以先60℃20min,然后立即二甲苯1-3分别10min(这个时间是由二甲苯新鲜程度和室温等综合决定的),但当天制好的切片一般先60℃3-4h。水化用梯度乙醇(由高到低)。若脱蜡和水化不全易出现局灶性反应和浸洗不全,而产生非特异性背景着色。

4)抗原修复

由于组织中部分抗原在甲醛或多聚甲醛固定过程中,发生了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从而失去抗原性;通过抗原修复,使得细胞内抗原决定族重新暴露,提高抗原检测率。常用的修复方法从强到弱一般分为三种,高压修复、微波修复、胰酶修复。修复液也分为若干种(具体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量的:中性的、高pH的等)。我们实验室一般用微波修复中火6min*4次,效果不错。注意微波修复后自然冷却30min左右(只要你觉得修复液的温度达室温即可)。

5)细胞通透

目的是使抗体能够充分地进入胞内进行结合反应。一般用TritonX-100、蛋白酶k等通透液。如TritonX-100可以溶解细胞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上的脂质而使抗体及大分子结构的物质进入胞浆和胞核内,故在细胞免疫组化时尤为推荐使用,这样抗体就能顺利进入胞内与相应抗原结合。在免疫组织化学(

================  蚂蚁淘在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创作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蚂蚁淘在线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蚂蚁淘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