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陈双喜四肢瘫痪,在尝试了康复、针灸等各种治疗手段无效后。2015年8月,陈双喜慕名找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骨科主任戎利民教授,接受脐带间充质
干细胞治疗以改善胸腹部不适。
截止到目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病房里,64岁的陈双喜经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治疗后,奇迹般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并在支具辅助下缓慢地迈开脚步。
戎利民教授介绍说,治疗开始时,陈双喜的脊髓里是明显的空洞,会阴部和肛周感觉减退,大小便不能自理。两条腿的肌力分别只有1级(肌肉可以产生颤动,但是不足以产生肢体的动作)和2级(肢体可以产生水平的动作,但是没有办法克服重力完成动作)。
“那场车祸让我脊髓损伤、下肢瘫痪,不仅只能瘫坐在轮椅上,大小便也不能自理。这些年来我坐坏了一部轮椅,生活也极为痛苦。”陈双喜回忆道。
然而,这场连医生也不能保证一定能使他重新站起来的治疗,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大约做完第二个疗程,陈双喜突然给主治医生打了一个电话,激动地喊道:我站起来了!
戎利民教授说,陈双喜的治疗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期间有过一段反复,有几天突然不能站立,后来又可以重新站立。
从第三个疗程开始,到2015年10月,他的乳头到膝关节之间渐渐恢复了感觉。如今,陈双喜的双下肢屈髋肌力恢复到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踝背伸肌力则为2级。在上肢辅助下,他每次可以站立10分钟,缓慢行走数十米。大便明显好转,不需要用尿不湿和通便药物,不用别人帮忙。
车祸、高空坠落等都可能导致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导致患者丧失运动感觉。
“很多患者伤后挣扎了半年,往往可以接受瘫痪的事实。但让他们最难以忍受的是,伤后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大便靠抠,一个星期解一次;小便靠漏,24小时戴尿不湿。”戎利民说,“还有一些病人会持续出现肛门括约肌的烧肿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感。”
当今,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干细胞
临床研究正在推动着一轮新的医学革命。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传统治疗手段联合细胞治疗,将成为未来一个新的疾病治疗模式。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脐带华通氏胶和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一种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够大量扩增,还可将其冻存,应用前复苏,短时间内即可收获足够量的细胞,而且免疫调节作用大,分泌细胞
生长因子的总量高,没有配型、排异等问题,极其适合用于临床研究和应用。
据了解,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今年6月1日发布的《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5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安排公示的通知》中,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之一“鞘内注射人同种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及机制研究”的项目总负责人就是戎利民,这项研究已获得1781万元的国家中央财政扶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