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将骨髓涂片按一定程序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查方法。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可用作血细胞类型的鉴别,以及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等。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较多,主要介绍常用的酶类、脂类、糖原等细胞化学染色。(一)过氧化物酶染色[原理]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2O2,释出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结果]胞质中无蓝黑色颗粒者为阴性反应,出现细小颗粒、分布稀疏者为弱阳性反应,颗粒粗大而密集者为强阳性反应。[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阴性反应。POX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二)苏丹黑B染色[原理]苏丹黑B(SudanblackB,SBlack Eye是一种脂溶性染料,可溶于细胞质内的含脂物质,使胞质中的脂类物质呈棕黑色或深黑色颗粒。[结果]结果与POX染色大致相同。粒细胞系自早幼粒细胞起至成熟中性粒细胞,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逐渐增强。单核细胞系大多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系呈阴性反应。[临床意义]同POX染色反应。(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原理]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alkalineph~phatase,NAP)的显示方法有偶氮偶联法和钙—钴法两种。前者的染色原理是血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在pH为9.4-9.6的条件下,将基质液中的α-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α-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灰黑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活性所在之处。钙-钴法染色是碱性磷酸酶在碱性条件下将基质液中的β-甘油磷酸钠水解,产生磷酸钠。磷酸钠依次与硝酸钙、硝酸钴、硫化铵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棕黑色的硫化钻,定位于酶活性之处。[结果]碱性磷酸醇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分叶核及杆状核),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阳性反应为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反应强度分为5级,即“—”、“1+”、“2+”、“3+”、“4+”。反应结果以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和积分值来表示。血涂片染色后,在油漫镜下,观察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阳性反应细胞所占百分率即为阳性率;对所有阳性反应细胞逐个按反应强度分级,将各级所占的百分率乘以级数,然后相加,即为积分值。[临床意义]NAP活性可因年龄、性别、应激状态、月经周期、妊娠及分娩等因素有一定的生理性变化。在病理情况下,NAP活性的变化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感染性疾病急性化脓菌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减低。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类白血病反应的NAP活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自血病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因此也可作为两者鉴别的参考。5.其他血液病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等NAP活性中度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时NAP活性降低。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增高。(四)酸性磷酸酶染色[原理]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ACP)染色法有硫化铅法和偶氮偶联法。硫化铅法原理为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等在酸性条件下(pH5.0)将基质液中的β甘油磷酸钠水解,产生磷酸钠,然后与硝酸铅反应,生成磷酸铅沉淀,再与硫化铵反应形成棕黑色硫化铅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结果]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者为阳性反应。[临床意义]1.协助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hairycellleukemia,HCL)。多毛细胞白血病时多毛细胞ACP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且其活性不被L-酒石酸所抑制,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2.协助鉴别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B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有助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分型。3.协助鉴别Gaucher病与Niemann-Pick病。Gaucher细胞ACP呈阳性,而Niemann-Pick细胞为阴性反应。4.单核细胞、组织细胞、网状细胞、巨核细胞ACP染色均呈阴性反应。(五)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原理]血细胞内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naphtholAS-Dchloroacetateesterase,AS-DNCE)又称特异性酯酶(specificesterase,SE)、粒细胞酯酶。此酶能将基质液中的氯化醋酸AS—D萘酚水解,产生萘酚AS-D,进而与重氮盐GBC偶联,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结果]胞质中出现红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此酶主要存在于粒系细胞中,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酶活性随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减弱。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一般均呈阴性反应,个别单核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临床意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酶活性明显增强,AS-DNCE染色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均呈阴性反应;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时,部分白血病细胞(粒系)呈阳性反应,而有些白血病细胞(单核系)呈阴性反应。(六)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原理]α-醋酸萘酚酯酶(alpha-naphtholacctateesterase,α-NAE)又称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esterase,NSE),能将基质液中的α-醋酸萘酚水解,产生α-萘酚,再与重氮染料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结果]胞质中出现有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因所用的重氮盐不同,阳性反应的沉淀可分灰黑色或棕黑色。此酶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故有人称之为单核细胞型酯酶。原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阳性反应。粒系细胞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一般为阴性反应。[临床意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但单核细胞中的酶活性可被氟化钠(NaF)抑制,故在进行染色时,常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因此,本染色法主要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七)糖原染色[原理]糖原染色,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Periodicacid-Schiff’s,reaction,PAS反应)。过碘酸能将血细胞内的糖原氧化,生成醛基。醛基与Schiff液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胞质内。[结果]胞质中出现红色者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可呈颗粒状、小块状或弥漫均匀红色。PAS反应的阳性程度通常以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来表示。也有用阳性百分率(观察同一类型细胞的阳性细胞串)和积分值来表示。正常血细胞的PAS染色反应:粒系细胞中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的成热,阳性反应程度渐增强;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大多呈阴性反应,少数可呈弱阳性反应;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阴性反应;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巨核细胞的阳性反应程度随细胞的发育成熟而增强,成熟巨核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临床意义]1.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有助于与其他红细胞系统疾病的鉴别,严重缺铁性贫血、重型海洋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部分病例的个别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淋和幼淋细胞常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大多为阳性反应,呈弥漫均匀红色或细颗粒状,有时在胞质边缘处颗粒较粗大。因此,PAS反应对三种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3.其他巨核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有助于识别不典型巨核细胞,如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和MDS中的小巨核细胞;Gaucher细胞PAS染色呈强阳性反应,有助于与Niemann-Pick细胞鉴别;腺癌细胞呈强阳性反应,骨髓转移时PAS染色有助于与白血病细胞鉴别。

================  蚂蚁淘在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创作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蚂蚁淘在线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蚂蚁淘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